市政交通基础建设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官方网站app > 市政交通基础建设

“材料语言”让绿色低碳成为社会的精神导向

时间:2024-02-23 来源:市政交通基础建设

  本报讯“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艺术还是建筑,可以通过‘材料语言’让绿色、低碳和环保理念成为社会、城市乃至国家的精神导向。环保材料不再只是一种物质,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一种更接近时代本质的方法。”近日,“中国城市低碳愿景的材料表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雕塑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宝贵在会上表达出这样的观点,得到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的认同。

  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牵头发起,联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北京市昌平区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中国绿化基金会公益支持的“2021绿色力量献礼建党100周年主题公益活动”自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北京昌平绿色文创科普馆开幕以来,受到业界好评和学界关注。“中国城市低碳愿景的材料表达”学术研讨会就是在此背景下举办。

  绿色文创科普馆是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在科协指导下设计搭建完成的,整个展馆占地3000平米。步入展馆,扑面而来的是从天而降的300盏混凝土灯阵,气势磅礴,造型优雅流畅,犹如繁星点点,又仿佛置身浩瀚星空。灯罩使用3毫米的透光混凝土制成,张宝贵强调,这不单单是灯,是点亮。

  教育部长江学者、四川大学研究员金惠敏认为张宝贵的工艺和造型艺术接通了天地人。金惠敏赞赏张宝贵的格言:“世间本无废物,废与不废,不在物,而在人。”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有一句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强调的是:人是自然的主人。以人为中心是西方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而张宝贵这么多艺术品,利用的都是另外一部分人视为垃圾的东西,即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者眼中的废弃物,而眼前的这些精美的作品提醒我们:垃圾原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与自然一体不分的。这些艺术及其理念让我们重新打量、深思,是自然分裂了还是我们迫使它分裂了,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历史潮流,让我们在美的欣赏中反思什么是真正的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室主任刘方喜谈到,跨界是现代艺术与现代人文的重要特点,“废物不废物,不在物,在人”,可能后面还要加一句“在志”:既有企业家、建筑家之志,也有环保家之志,还有艺术家之志。变废为宝、材料再生具有突出的环保优势,并把艺术理念带进来。“废物”理念得到强化,实际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产物。农业时代是循环经济,根本无所谓“废物”:建筑材料没有废物的,房子烂了砖还能够继续再盖房子,不产生建筑垃圾,木料烂了最后变成肥料,它是循环的,不仅在人类生活中间,在人与自然之间也是循环的——张宝贵通过个人的实践恢复了这一环保循环理念。

  CCTV资深导演、艺术评论家、原《中国青年报》经济部主任刘武曾两度参观张宝贵的艺术工场。他用“回归”这个词来概括张宝贵的创作和探索,认为其艺术作品把我们过去很僵化的某些理念打破了,那就是认为材料越好、越贵,建造的东西就越值钱,但实际上并非是这样的。建筑材料既要承重,又必须有韧性,还要轻便。同时符合这些条件的材料,而且成本还要低廉,这样的建筑材料并不好找,而张宝贵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它,不但发现了,而且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方法使它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都是特别难得的创造。这其实就是一个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

  张宝贵说,我们一定要进入建筑师的思考模式,去“迎合”市场的深层需求,以便实现完成度更高、更符合现代要求的建造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进入“角色”,才能缩短我们的设计和研发周期。而在研发中放空自己,从比较主观进入比较客观,进入建筑思维,成为一种有灵性的“工具”,这是我的不二法则。“看似被动,实则主动,在建筑师面前,我常能释放能量。”

  “城市更新”的未来趋势是什么?张宝贵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绿色环保,变废料为原料。这不是迎合,这是披荆斩棘。建筑除了设计和建造,还要学习传达的方法,持续发声,通过不断的呼吁和研究,用鲜活的语言,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可持续环保材料的广泛关注。需要非常强调的是,环保是一种设计态度,更是一种新的建造语言。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艺术还是建筑,可以通过“材料语言”让绿色、低碳和环保理念成为城市、社会的精神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