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头条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 > 市政头条

嘉峪关着力打造社会治理典范 用心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时间:2024-05-18 来源:市政头条

  习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长期以来,嘉峪关市在社会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2020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为嘉峪关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扎实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2023年10月,嘉峪关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工作,全力实施网格提效、社区提档、乡村提振、物业提标、数字提速、自治提升、创稳提级、文明提质“八大行动”,系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举措逐步落地,以社会治理新成效绘就了民生幸福新画卷。

  自全市开展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工作以来,嘉峪关市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在系统谋划、重点措施、工作机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培育形成了“嘉和善治”社会治理品牌。

  突出高位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典型经验,系统总结打造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经验,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总指挥的工作机制。建立全市上下贯通的领导协调机制,召开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动员部署会,制定“1+8+3”工作方案,统筹政法系统、职能部门、驻嘉峪关单位、自治组织和社会力量,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八大行动”25项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塑造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民生优享与社会治理协同升级。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深入社区、镇村一线督导调研,现场督办重点任务;分管领导现场办公直面群众,协调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建立完整考核评价体系,持续增强各级各部门抓治理、强服务、防风险、促发展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形成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具体主抓、职能部门靠前作为、社区镇村创新落实、广大群众踊跃参与的工作格局。

  强化靶向发力,发现和解决重难点问题。推进“陇原红色物业”行动,配齐配强物业服务行业党委组成人员,成立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14个,为25个暂未成立基层党组织的物业企业选派11名指导员,行业党委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工作有力推进。成立116个业主委员会、17个物业管理委员会,指导25个无物业服务小区自治管理,推动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制定物业服务管理条例,实施信用评估管理、未进驻物业服务住宅管理等8项配套制度,全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物业管理难题。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比较集中的西域花园小区及旁边的环境进行专项整治,攻坚推进违反相关章程的建筑拆除、引导物业企业进驻等5个方面26项工作,推动小区实现管理由“乱”到“治”的全新转变。成立联合指挥调度中心,深入拓展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应用,汇聚政务服务、公安、消防、应急等行业数据,在镇、社区全面布设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形成基层治理大联动格局。推广使用“甘快办”APP,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全程网办率达到99.54%,网上办件占比91.17%,“一网通办”能力明显提升。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居住小区“停车乱停车难”问题,及时制定机动车停车收费管理办法,实施居住小区机动车停放基础设施微改造工程,改造增设和规范施划停车位235个,设置商圈附近潮汐停车位180个。

  坚持动真碰硬,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先后实施121个老旧小区、55个街区燃气改造项目,建设5个“口袋公园”、10个“社区花园”,建成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健全普惠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开展“飞线”充电专项整治,将惠民利民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全面加强城乡接合部专项整治,攻坚解决困扰城市发展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形成了咱家小院、孔家大院、鑫梦湾儿童乐园等一批“幸福大院”,城市功能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全方面提升。深入开展乡村提振“十大工程”,实施村级道路、村容美化亮化,公共活动场所维修改造,推动和美乡村试点村、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村建设。积极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业态,全力发展精品民宿、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业。河口村、石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嘉峪关村等5个村被命名为甘肃省村规民约先进村。

  着眼常态长效,做好建章立制各项工作。将全市划分为613个网格,按照“1+3+M+X”模式,配齐配强1738名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网格指导员、兼职网格员,推动1120名政法、执法、行政力量下沉,吸纳274支15374人参与,通过“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制定下发“两清单、两流程”,修订完善网格员管理办法等11项制度,健全“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开展网格呼叫601次,网格力量下沉624次,处理问题706个,形成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良好局面。全市48个居(村)委会下属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环境和物业管理、妇女和儿童工作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搭建“大党委议事、网格议事、楼院议事”三级协商议事平台,推行“六步议事”工作流程,加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品牌化建设,涌现出“铁大叔南大姐”“幸福树下说幸福”等6个基层议事协商品牌。近年来,全市培育发展各类“微组织”80余个,麒麟公益、磐石救援队等社会组织热情参加社区建设,逐步形成了公益慈善、文体服务、救助帮扶等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社会组织体系。整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等资源,先行先试将市矛调中心入驻城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全面实施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机制,形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全链条、系统化、全闭环的模式。充分的发挥市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牵头作用,建强专业服务团队,聚焦婚姻家庭矛盾、重点人群,全面构建以“心调”全程参与、“三调”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主动创稳底板持续夯实。

  坚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同向发力,在攻坚推进“八大行动”上取得新进展,在实现治理效能高效、公共服务优质、人居环境优美、精神生活富足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党建引领的工作机制更有力。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嘉峪关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热情参加社会治理,不断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各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社会治理工作的法宝,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重点,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为着力点,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夯实基层治理根基。通过系统学习、交流借鉴、创新实践,党员干部提高了理论素养,学到了运用科学理论因地制宜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性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提升了精准化、精细化、精心化管理上的水准。党员干部坚持为民情怀,树牢底线思维,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上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攻坚克难,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打实的工作成效和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多元共治的制度体系更完善。在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了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构建“1+N+3+48”联动指挥体系,整合了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项联动办理事项,基层治理质效和服务群众能力全方面提升。2023年,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民留言办结率、满意度稳居全省第一,连续两年被人民网授予网上群众工作“民心汇聚奖”。聚焦小区及旁边的环境、城乡接合部和市场综合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制定安全性自建房管理办法、加强电瓶车全链条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等制度,界定了权利义务,明确了责任界限,规范了社会行为,保障了社会治理良性运行。制定考核奖励方案,明确了财政保障、待遇提升、绩效分配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若干措施,部门单位干部热情参加、主动作为,做到了按时推进、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安全稳定的治理成效更彰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基础先行,深化“五治融合”,聚合多维发力,平安嘉峪关、法治嘉峪关建设水平全方面提升。网格化管理多网融合的实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管理层级和响应时间,为群众提供了精准化“零距离”服务。同时,坚持立足特色、分类创建、规范提高、整体推进,带动提升全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开展“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现了基层、行业、市级调解数量增加,法院民商事案件数量相对减少的“三增一减”目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风险危机干预机制”经验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荣获2023年平安甘肃建设暨全省主动创稳优秀(市)州称号。针对历史遗留问题、老旧小区明显问题、农(集)贸市场环境问题、新滋生隐患问题,加强全面排查、分析预警、研究破解,确保问题隐患及时有效地发现、及时处置。特别是没有物业的小区专项治理,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得到全面验证。

  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聚力推进教育增量提质、完善适老服务功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更新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化。抓好民生项目清单落实,推进教育提质扩容。加快实施嘉峪关市第四幼儿园教学楼、嘉峪关市明珠学校分校区项目,提升改造建设路小学等基础设施,实现教室“护眼工程”全覆盖;增设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生活区、文殊镇、人民社区3个“老年大学”分校;建设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旗舰中医馆”,增强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推进体育惠民,建成钢城体育公园,更新全民健身场地老旧健身器材659套,整治提升6条街区巷道,改造南市区标准化公交站台25个。实施“结对帮扶爱心雄关”工程建设,全面摸排帮扶对象,织密织牢“关爱网”。设立1000万元以上的雄关教育发展基金,专项用于资助困难师生、奖励优秀师生,民生保障水平得到了提升。

  生态宜居的城市品质更加优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雄关,城市建成区生态建设和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提升,公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明显地增强。建成区绿地面积2783.67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57%和40.67%,森林覆盖率达到12.57%,形成了以公园绿地为重点、道路绿化为网络、小区绿化为依托、街头绿地为亮点、传统与现代交融为特色、量与质并举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坚持“里子”“面子”并重、建设管理并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集约整合和优化更新,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彰显了城市温度,老旧小区改造经验被住建部在全国推广。无物业小区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无人管理到政府托管再到委托管理/自主管理的物业治理新路子,实现了从治标向治本的转变,群众自治意识显著地增强,社区自治能力显著提升。

  文明向善的幸福底色更加亮丽。推进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逐步的提升,创建参与度和群众满意率不断攀升。坚持把文明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惠民实事相结合,持续开展小区广场“微改造”、“无碍更有爱”无障碍设施建设等行动,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紧盯群众关切关注,开展共享电动车、交通秩序、不文明养犬等专项治理。特别是加强雍和、富强等市场环境综合整治,让“烟火气”吹来“文明风”,“菜篮子”更添“文明范”。培育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擦亮“书香雄关”品牌建设,建成16个图书馆分馆、10个标准化社区书房、5个文旅图书小站,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广泛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新风尚、好人文化扮靓城市各个空间,人民群众随处可见、随时可学。统筹推进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鲜明导向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与价值引领,文明行为、文明习惯已融入市民生活、见于市民行动。“孝老饭庄”“道德储蓄”“建设姐妹”“星星之火爱心接送”等文明实践特色项目,针对多层次人群,用贴近实际的需求、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不断丰富宣传形式,扩大受众覆盖面,文明倡导更显实效,掀起了文明实践“新风尚”。

  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典范城市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作,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健全治理制度、优化治理效能,为全面加强和深化社会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党建引领,是深化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嘉峪关充分的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设置党群服务中心、党群服务站,规范村级组织,发展社会组织等途径,以党建引领破解治理难题,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

  坚持人民至上,是深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基石。嘉峪关市聚焦群众诉求,广泛发动居民建言献策、参与小区治理,形成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大家的事大家来办的良好局面,群众对“家门口”公共事务的参与度显著地增强,形成了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效让群众评判、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问题导向,是深化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嘉峪关市从始至终坚持在调查研究中察觉缺陷、在深化治理中处理问题、在基层接访中了解群众诉求,协调解决了一批网格、物业、创稳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难点问题,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先行突破。

  坚持系统集成,是深化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嘉峪关市坚持以全局眼光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和手段,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破解部门间沟通不畅、孤立运作、缺少配合的问题,推动实现跨部门的有效合作,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效社会治理的新期待。

  坚持与时俱进,是深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方法。嘉峪关市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及时转变工作思路,超越了以往社会治理只有调解、综治、信访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更成熟,探索形成了具有嘉峪关特色的社会治理经验。

  坚持重心下移,是深化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嘉峪关市通过为基层减负松绑、赋权扩能、提高基层工作待遇,充分调动了基层干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并结合群众需求,赋予基层更多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基层在打造协同平台、帮扶特殊群体等方面的作用,着力解决精细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