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 > 新闻中心

习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时间:2024-02-21 来源:新闻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

  习的“民生观”宏观层面具有原则性、实惠性、持久性,具体层面涵盖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从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近15%。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013年12月28日,习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

  解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正如习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说明,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从生活品质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解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新一代领导班子对民生问题格外的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60项改革中,有18条是关乎民生的,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等。”而在这些重大民生问题方面,习都曾作过重要论述。

  “住房保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强调,快速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同时明确了住房供应体系“总的方向”: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习指出,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习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习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指明了美好前景。按照联合国标准,2000年我国已确定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我国老龄化速度要高于部分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经济实力却相对落后,“未富先老”成为特征之一。相关的养老产业仍在起步阶段,面对万亿元的老年人市场需求,目前国内相关这类的产品服务的缺口较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习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2013年10月29日,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

  解读: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习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要有长期抓、坚持做的决心和作为。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接力奋斗、持续努力,杜绝临时观念和等要靠思想。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切忌虎头蛇尾、一暴十寒,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民生需求,不断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善于涉险滩、破难题,以更大的勇气、更坚的决心、更强的魄力,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方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刷新“民生高地”的惠民高度,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城镇和乡村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构,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步的提升……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当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定能迸发出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中国经济网 王敬文)

  “好好学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大大今年2月曾冒着霾到南锣鼓巷访民生,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还没有戴口罩。

  “大人物”:很高兴看到超70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中国正在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