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三年的猪周期低谷期让诸多养猪企业陷入焦灼和恐慌,秦英林却坦然面对,奋力向内求——养猪人体面有尊严,要靠自己。
发展30余年,从22头猪起步,到闯出河南,成长为全球前列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说,牧原是创新的受益者,更是实践者,要坚持长期主义,从技术元点发力,从底层做起。
猪周期把行业都压得抬不起头来。面对历史上最艰难、最漫长的猪周期,秦英林感慨道。
按照历史规律,猪周期每四年循环一次,然而这次,2023年的生猪价格远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国内绝大多数养殖户和养猪企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一些大型猪企资金链岌岌可危,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不得不进行重组以求自保。
他对行业的分析客观理性--要用全周期思维看待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2023年的亏损属于正常,符合经济规律。在充分竞争市场,如果某一年行业利润非常高,一定会在下一个阶段,吸引更多资本进来,导致产能过剩,价格降低,行业亏损,低谷就来了。
在秦英林看来,行业2023年的低谷在2020年就应该看到,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符合公司发展的思考。如果只被高利润冲昏头脑而不能警惕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挑战,投资就有短视效应,这是不理智的。我们要汲取经验,否则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早在2019年,秦英林就预测2022年或为行业低谷,牧原也做足了准备。
每一次当利润高的时候,我都担心下一个低谷跌到什么样,摔得鼻青脸肿我愿意,如果摔伤摔死那就摔坏了。这轮周期就像是过山车一样,真正到底的时候是不怕的,但下冲过程是害怕的。秦英林对猪周期充满敬畏,也对行业未来充满希望。
行业是持续存在的,周期也是存在的,任何周期波动都有高有低,高时有高时的挑战,低时有低时的挑战,挑战是持续存在的,但最终行业进步是必然的。秦英林表示,对公司来说,能够应对挑战,跨越低谷,才是彰显企业内在力量的时刻。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还能看到生猪养殖行业很多机会。
秦英林认为,猪周期谁也回避不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周期,奋力向内求。外部环境是一样的,内因是根本。突破猪周期,要靠自己;养猪人体面有尊严,要靠自己。只有向内求,向己求,向下扎根,才能驾驭不确定,向确定性进发。
生猪产业的发展靠什么?面对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靠技术、靠创新、靠智能化,这是秦英林眼中的确定性之一。
在他看来,纯粹依赖资本驱动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只依赖资本驱动,我们和任何行业过剩一样,最后都是抬不起头来。在利益和诱惑面前,我们坚决斩断跨界的手,斩断伸出去的手。秦英林说。
饲料作为养猪业的上游,占据成本的主要部分,而豆粕作为基本原料,使用量巨大。当前,我国目前大豆主要是依靠国外进口,每年上亿吨进口大豆,养猪业消耗近4成。养猪技术相对落后,导致我国豆粕消耗量远高于欧美国家。这不仅增加了养猪成本,也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提升养猪技术,降低豆粕使用量,已成为中国养猪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湖大学把这个技术突破了,我们就快速落地到产业中来。据秦英林介绍,牧原与西湖大学于2021年携手创建联合研究院,专注于合成生物学的尖端技术探讨研究。其研究项目致力于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氨基酸,以此作为大豆的替代品。
我们通过生产小品种氨基酸,让其价格降下来,能够支撑生产应用,减少相关成本,让猪肉做到物美价廉。秦英林感慨道,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难题,没想到是在合成生物方面。在无人区前行的代价是昂贵的,但我们坚定信心把产学研做好。
3万吨异亮氨酸的生产,将来能带动上百万吨的其他氨基酸的应用,最少能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消耗,降低养猪对大豆的依赖,同时也解放了土地,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大贡献。秦英林说。
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讨论的热词,秦英林认为,对公司而言,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创新上,表现在工艺的改善、技术的提高,最后达成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成本更低、产出更高、价值更多、盈利能力更强。未来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在创新层面上求生存。如果没有创新支撑发展,企业就成了落后群体,就成了退出者,成了资产的沉默群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技术元点发力,从底层做起。要坚持长期主义,今年干、明年干、后年干,今年、明年、后年不一定可以看到价值、看到回报,但是,我们仍就要坚持做深层次创新研发。秦英林说,企业未来的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企业领导精力、企业财力、人力分布三方面都要在研发技术创新上。
今年全国两会,秦英林关于生猪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坚定不移加大科学技术创新,从技术元点寻求突破;二是坚定不移推进疫病净化,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生产高品质猪肉;三是支持、推进合成生物研发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粮食安全保障;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五是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秦英林最为关注的就是技术创新。坚持长期主义,向下扎根,从技术元点出发,寻求突破,依靠创新驱动,提升养猪技术水平,助推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
牧原30年余发展,从始至终坚持技术创新,打造种、料、康、养等20项尖端技术。2022年,秦英林提出从技术元点发力,从饲料、种猪、健康管理、养猪所有的环节死磕技术,发现每头猪还有600元成本空间。依靠技术创新,让牧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也是技术创新让公司看到了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秦英林表示。
作为一名饱含家国情怀的企业家,秦英林坚持将创新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一方面,牧原依托生猪养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助力农民降本增效。2023年,牧原共计服务农田452万亩,开展农技服务9759次,培训农民29.83万人次,化肥减量14.68万吨,助农减投增收352.27元/亩,合计增收14.82亿元。近6年累计助农减投增收44.72亿元。另一方面,秦英林认为,保障粮食供给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个任务,关键举措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他鼓励大学生热情参加农田科学管护、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牧原在河南省内乡县规划建设6.7万亩,每10000亩配置5名大学生进行科学管理,人工能效提升95%,实现增产340斤/亩,农户亩均收入从910元增加到1100元,农业公司实现利润200元/亩以上,破解管护难题,实现多方共赢。
养猪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对于民生保障,端稳肉盘子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从民生角度来说,把养猪成绩升上来,成本降下去,让猪肉实现物美价廉,现在是当务之急,意义非常大。我们把猪养好,减少因为技术不过关而造成的生猪存活损失,就是为国家节省粮食,节省资源,对大食物观背景下的粮食安全意义更大。秦英林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简短务实,振奋提气。特别提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逐渐完备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听到这里,我觉得是在给我们鼓劲。回想起全国两会上的深刻感受,秦英林感慨万千:作为非公有制企业,我们的发展要自立自强,要坚定不移做技术创新,坚持长期主义,要从技术元点发力,从底层做起,实现工艺的改善、技术的提高,最后达成生产效率的提升,实现成本更低、产出更高、价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