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走进街头巷尾,请群众聊聊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走访代表委员,倾听他们关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真知灼见。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最终目的。回望上一年,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传递着暖融融的发展温度。踏上新征程,要逐步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慢慢地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用心用情呵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会外镜头】辽宁沈阳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开起“幸福教育课堂”。“社区有孩子的双职工家庭多,我们在节假日提供全天托管服务,减轻家长育幼负担。”社区干事冯士珊说,“幸福教育课堂”的师资力量由政府购买服务、学校教育力量下沉和社区志愿者构成,针对学龄前儿童增设提升语言表达、肢体协调等方面项目,所有课程免费提供。
【会内声音】社区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是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抓手。更好实现“幼有所育”,下一步要扩大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从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入手,扩大多方参与、多种方式的服务供给,增加机构托位,提升服务质量;同时,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规模结构、托育服务供需和环境区位条件等情况,开展托育机构的选址评估,以提高托位供给精准度和适配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2023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8%。
【会外镜头】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初级中学语文老师毛汉藩启动设备,进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带领学生学习《小石潭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有38年教龄的毛汉藩说,县里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随着教师交流轮岗和“县管校聘”制度的实施,学校目前拥有22名高级教师,近3年招录了22名本科毕业教师,师资力量大为加强。
【会内声音】要补齐农村教育短板,让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要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通过招聘“特岗教师”、定向培养“全科教师”等方式,建设一支“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
教育托起孩子成长成才、人生出彩的梦想之翼。面对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要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会外镜头】浙江嘉兴嘉善县,缪家村乡村文化艺术中心展出的嘉善泥塑、脱胎漆器和箍桶3项非遗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中心负责人丁慧煜大学毕业后,到缪家村创业。村里提供用房,县里提供免息贷款,省里还有技能提升奖补等扶持政策。“我们累计接待体验者2.8万多人次、参观者近4万人次,带动47人就业。”丁慧煜说。
【会内声音】乡村天地广阔,年轻人要多把视野投向这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农村对大学生非常渴求。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懂技术的高素质新农民,乡村文旅项目运营需要有想法的年轻人。2023年嘉善县新引进青年大学生超1.5万人,这几年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要持续加大人才政策创新改革力度、健全多元激励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让年轻人有信心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施展才干。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2023年末,全国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万个,其中村卫生室58.3万个。
【会外镜头】江西南昌湾里管理局罗亭镇,新建成的上坂村标准化村卫生室里,4名村医坐诊,观察室、治疗室、药房等配备齐全。“过去,看个病还要往镇医院跑。”患慢性病多年的村民黄全友说,现在在村卫生室就可以定期检查。村卫生室医生曹和槐介绍,湾里管理局卫健办经常组织乡村医生培训,并和三甲医院成立医联体,遇上疑难杂症可以和专家交流,不仅方便群众,也提高了乡村医生的诊治水平。
【会内声音】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投入逐年加大,城乡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建议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采购资金配套力度,让基层医疗机构“轻装上阵”;强化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导向,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同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村医生适当增加补助,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会外镜头】甘肃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老年食堂里老人们围桌坐定,香喷喷的饭菜随即端上来。“在老年食堂一日三餐不用操心,出门就是活动广场,锻炼身体也便利。”68岁的杨凤基说,“村上每年组织一次免费体检,参加公益岗位还能领钱,买药住院能报销一大半。”
【会内声音】近年来,我国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布局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更好实现“老有所养”,离不开人才支撑。要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强化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健全人才评价和服务的品质评估机制,有效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社会认同度,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基础上,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2023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59万套,基本建成19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工建设和筹集213万套(间)。
【会外镜头】福建福州长乐区,滨海双龙新居保障性住房项目施工现场桩机轰鸣。“项目总套数701套,周边有医疗、学校、地铁等配套。”福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住房保障处处长温昌经介绍,这是福州首个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也是全国首批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之一。
【会内声音】应持续完善“保障+市场”的住房供应体系,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满足住房和收入困难群体及普通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通过建设商品房满足城镇和乡村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要严格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按需定建。此外,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应优先选址公共交通相对便利区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愿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织密扎牢。
2023年末,全国共有664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9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会外镜头】两个孩子在上学,丈夫没固定工作,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居民王女士查出患有肿瘤,家庭生活上的压力陡增。桥西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及时替她申请低保。王女士说:“去年6月开始享受低保,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近年来,乌兰察布市逐步建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申请、审核、审批全流程网络运行。
【会内声音】持续增强临时救助可及性和时效性,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要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重要抓手,紧紧围绕监测对象识别、帮扶和退出等环节,夯实帮扶基础;要落实主动发现机制,把合乎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要更看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开发式帮扶。对有劳动力的监测对象,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促进稳定增收;对无劳动力的做好兜底保障,安排帮扶项目,确保每个监测户至少有一项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增收措施。
(本报记者郝迎灿、胡婧怡、张云河、吴丹、顾春、杨颜菲、赵帅杰、付文、翟钦奇参与采写)
《直通两会》是本报推出的融合报道栏目,相关新媒体内容欢迎登录人民网观看《人民建议直通车》《百秒说·两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