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微观治理单元。低碳社区建设是新时代快速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推广城市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抓手,是普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必要环节。
党的十九大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把绿色低碳作为首都建设和管理的底色。调查发现,近年来北京市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在低碳社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针对不一样社区碳排放的有效管制模式。一方面,大力推进造林绿化行动,启动多个百万亩造林工程,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大力拓展绿色空间,改善城镇和乡村居民生活品质。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了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在居民环境文明素养教育、社区公共参与程度和低碳资金保障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成为落实“双碳”目标以及实现城市低碳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短板。主要体现如下:
第一,低碳宣传教育普及率较低,居民相关常识和基础知识薄弱。一是有四成的居民表示从未接受过碳排放相关的宣传教育,且不同年龄阶段接受碳排放宣传教育的比例差异较大,中老年群体偏低。二是居民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原因以及可能会引起的结果较为模糊,混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问题。
第二,对减少碳排放和改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主观意识薄弱,距离感强。一方面居民的主观归因和个人效能感不强,多数居民认为个人和家庭的能源消耗不会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一致认为减缓碳排放是政府的工作,而非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另一方面居民对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风险感知偏低,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的心理距离较远,认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自己和当代人的影响不大,且相当一部分居民认为气候变化只会发生在偏远地区而非市区。
第三,居民节能减排的经济支出意愿较低,价格型政策工具面临较大公共阻力。居民对于植树造林、能源结构转型等宏观政策支持率较高,而对于提升能源价格、征收税费等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微观型、价格型政策,支持度较低;对于环境领域的新政策和新理念(如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等),认知率和支持率相比来说较低;多数居民支持改善日常节能行为习惯,践行节能降耗,但较少家庭愿意为节能改造投入资金,大多数居民不关注节能减排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第四,共建共治共享绿色低碳社区机制不完善。首先是居民参与共建力度不够。北京市城乡绿化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推动,义务植树活动也大多由各单位组织或个人主动参与,社区作为社会治理重要环节,尚未有效组织并且开展义务植树、实现全民共建绿色生态家园。其次是回馈社区志愿者渠道不畅通。如城乡社区绿化等项目,具有较强外部性,应及时建立对热情参加其中的居民的利益回馈机制,以便形成正面示范带动效应。
积极开展宣传示范活动,培养居民节能减排素养。一是纠正居民主观归因误区。通过提高居民自我环境意识,利用道德与认知约束使环境友好行为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二是提升居民的减排行动力。鼓励社区居民践行低碳节能,争做绿色家庭,在实践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三是增强居民对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风险的感知,降低心理距离。多措并举,拓宽渠道,加强人们关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对经济、环境、健康带来的风险的认知,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影响。
完善低碳社区公共参与机制,改良社区“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组织构建低碳公共服务参与机制,重点推进垃圾分类、节水、新能源和新环保设备等低碳公共服务供给。重塑公共讨论参与机制,鼓励社区成立低碳节能顾问和咨询委员会,加强低碳社区决策和发展的科学性。注重公共参与的绩效评估和调整优化,对公共讨论形成的社区低碳发展规划、低碳建设章程和居民公约进行阶段性的评估、监督和调整。
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低碳社区资金保障体系,拓宽低碳激励政策。完善节能低碳相关扶持政策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精准支持低碳社区建设。重点支持建筑节能以及节能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研究出台光伏发电补贴、高效能家电补贴等扶持政策。从街道层面建立低碳社区建设的专项扶持资金,以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低碳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规范各项管理体系,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安全、科学、高效,建立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资金渠道。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低碳社区建设,打造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元共治的新格局,为低碳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健全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林草生态建设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持续实施造林绿化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不断丰富义务植树尽责形式,鼓励社区发挥作用,组织居民通过植树、管护、捐赠等方式,增加所在社区的绿色空间。将义务植树、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情况,纳入社区文明户、文明家庭评比指标,将义务植树等作为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活动。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推动生态旅游和绿色康养产业,全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生产链、供应链,打造城乡绿色低碳示范社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工北京市生态环境和人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拉夫堡大学荣誉硕士,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绿色创新、低碳与环境经济、区域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八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十余个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共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SSCI/SCI收录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被NatureGeoscience等著名期刊引用。提交政策研究报告20余份,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传播专项基金顾问专家、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会员,Energy、EcologyandEnvironment、AmericanJournalofModernEnergy、《项目管理技术》等国内外期刊编委委员,中关村信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专家库成员。
近日,安徽省芜湖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市住房城乡建设、公安等多部门成立3个检查组,深入各地开展居住小区错时消防安全督导检查行动。
近段时间,多地扩大住房公积金政策优化幅度,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随着各地气温逐步上升,为更好地防范坠冰、坠雪的隐患,杜绝造成行人和车辆损失,黑龙江省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相继开展行动和发布提示,确保市民出行安全。
倪虹部长此次提出,在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中要大力发扬传统美德,可以说正是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与“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高度一致,实现了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组织召开新建安庆路第三小学荷塘路校区项目“模块化”建筑技术专家评审会、技术方案预评审会。该项目是“模块化”建造技术在合肥首次尝试,具有示范意义。
文字实录 住建部部长倪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