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 > 行业动态

社会学视域中的民生问题

时间:2024-03-14 来源:行业动态

  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主要涉及满足民众基本生存需要的制度和条件,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基础性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公共卫生、基本住房保障等等。

  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在解决了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之后,政府应考虑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这最重要的包含:充分就业问题、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的保护)等等。

  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在解决了民众的基本生存、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之后,政府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促进生活品质全方面提升的福利。这最重要的包含:所有劳动者的住房公积金问题、公立大学学生的免费教育问题、社会成员权利的全面保护问题等等。我国现阶段虽然尚不具备全面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的能力,但可以将其作为长远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目标体系当中。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上述三个方面的民生问题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基础。正确把握民生问题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有利于合理确定改善民生的方式和步骤。

  改善民生应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社会公正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的成果,二是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改善民生不是搞平均主义,现代意义上的民生追求同平均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其一,对平等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平均主义强调的是结果平等,强调社会成员生存状态的相似。而改善民生则强调机会平等,强调在民众基本生存条件得到确保的前提下,为社会成员在机会平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而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平台。其二,在是否允许社会成员之间有差异性方面完全不同。平均主义忽视个体人之间的差异。实际上,这是另一种类型的不公正现象。而改善民生承认个体人之间合理差异的正当性,但同时认为这种合理的差异应当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能获得保证的基础之上。

  改善民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改善民生需要以经济发展作基础。改善民生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失时机而又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另一方面,改善民生需要有一个探索过程。民众的需求千差万别,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存在复杂的变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的公共资金怎么样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运作并且实现效果最优化,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怎么来实现前后左右相衔接,复杂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状态之间怎么样才可以实现有效结合等等,都有必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周全的安排。忽略了这两个方面,试图使改善民生一步到位,反而会欲速不达甚至事与愿违。(吴忠民)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