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关乎家国。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追求。十年来,民生答卷写满获得感:“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提升,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中国百年来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从战略高度着眼进行长远规划、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着手进行制度创新,集中精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于世界大变局中开民生发展新局,化解各种风险,在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全体人民的民生保障和改善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全方位跃升,围绕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书写出一篇气势恢弘的民生大文章,如期全面建成了惠及全体人民、含金量高的小康社会,形成了民生发展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发展之路,实现了民生强国的目标,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将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民生发展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并用以指导民生发展实践,民生建设成就辉煌。
“以人民为中心”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价值取向。“人民”在习的心中重如千钧,党的十八大刚开完,习带领十八届中央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从“民生”入手庄严地向世界宣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重视民生,更是将“人民”提升到“江山”和“执政”的高度,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要长期执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唯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守住人民的心,才能筑牢长期执政的根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增进民生福祉不仅是中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更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党的领导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没有中国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中国在民生保障和改善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精心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具体实施,取得了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成功抵御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民生的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社会主义制度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制度支撑。民生是治国之本、执政之基,关系到老百姓的油盐酱醋茶、吃穿住行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环保、安全等,哪一样都是天大的事,需要兴办成千上万的诸如公路、铁路、电力、通信、水坝、防灾治沙等应对各种公共卫生危机的公共工程设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集中全社会人才、资金、技术资源,举国同心,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的共同意志,采取共同行动,使全体人民的民生保障和改善不断取得新成就。
民生保障和改善内容上全方位涵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不是一维的、单方面的,而是多维的、全面的;不是少数人或一些地区的,而是全体14亿多中国人、所有地区的。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上,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在内的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内容。中国人民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全方位普及普惠,农村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教育水平得到了历史性的提高,社会保障网全方位织密织牢。按照联合国标准,我国的人民生活已确定进入相对殷实富足阶段。渐进性推进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实现路径。民生保障和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统筹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保障人民“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政府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重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能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坚持量入为出,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新时代民生建设十年,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形成了“生命、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民生发展理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民生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牢靠,民生建设成就更加辉煌,老百姓的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扎实。基础设施不仅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民生发展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为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截止到2021年年末,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4万公里,铁路路网密度达到156.7公里/万平方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6.10万公里,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国际机场有83个,境内运输机场(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达到248个;全国全年发电总量为81122亿千瓦时,其中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出的绿色电量就达24853亿千瓦时,在发展中国家率先实现了人人有电用;2021年,全国电线亿户,其中移动电线G移动电线G移动电线亿户,二者占移动电线 亿,其中手机上网人数为10.2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 73.0%。
国民经济发展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支柱。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关乎家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2021年我国GDP规模达到114.4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折合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约为1.26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区间,接近高收入国家的下限;粮食是民生保障和改善之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37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400公斤“安全线”标准,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筑牢了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安全防线年事关民生保障和改善需要的钢铁、煤炭、棉花、布匹等数百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大到火箭、卫星、飞机、航空母舰,小到针头线脑,都能生产制造。
绿色民生极大的提升了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品质和成色。习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人民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举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得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迈向“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七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幼有善育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标志。中国大力普及优生优育,将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以及幼有善育的重要方法。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每个乡镇基本办有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了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水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学有优教的格局逐步建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0.9年。
就业是民生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超过4亿多人。
健康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起了覆盖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报销比例持续提高,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镇和乡村居民,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大幅释放,就医负担大幅减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核酸检测、疫苗注射、新冠肺炎病人治疗等全部免费。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健全,超过85%的县级医院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更有力,看病难、看病贵得到缓解,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我国的基础养老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3亿,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高,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丰富多彩,使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安、老有所乐、老有颐养,保障老年人快乐安度晚年。
住房是民生之脊,安居才能乐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人民群众的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镇棚户区改造3961万套,惠及9000多万居民,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000多万户。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正在慢慢地实现住有宜居的民生梦。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更是保障民生路上不落一人、兜住兜牢兜好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困难群体衣食冷暖等民生问题的关心,体现着一个社会的爱心和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立起了一整套扶危济困、救急救难、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慈善捐赠的兜底性制度安排,对困难群体应保尽保、精准救助。脱贫攻坚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有残疾人康复机构11260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到31.8万人。在劳动就业、招生上学、看病医疗等每个方面,从物质和精神上为他们提供帮扶,尊重其权利、尊严和价值,增强其民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物质民生不断取得新进展,完全解决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从一个物质匮乏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相对的丰裕型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阶段,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民生从“七有”迈向“七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民生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民享、民乐、民安”水平大幅提升。
民主是民生的精神支撑。民主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人民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起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使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是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的,而是全体人民平等享有的。人民的民主参与广泛持续,民主实践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民生生活,实现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协调统一,形成了共同思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团结一致,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社会和谐稳定、生机勃勃,促进了国家治理的高效能,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法治是民生的制度保障。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权利、尊严和幸福,归根结底要依靠法治,法治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保险柜”,为民生发展提供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民生好则国运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起了法治化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机制,实现了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稳定、持久发展。一是以法治保障公民享有获得民生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权利,包括财产权、经济自由权、就业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二是以法治保障民生发展所需要的和谐、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消除社会混乱,保障民生在和谐有序的社会中正常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社会公平是民生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破除二元体制,通过社会公共政策重点遏制权力运行不公,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更多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消除绝对贫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保证他们有房住、有工作干、有稳定收入,其子女有学上,让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政策公平、教育公平、就业公平等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以法治保障民生建设的公平。
正义是民生的灵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习强调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义具有公共性,正义对于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逻辑,一方面要求社会财富、公共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公正分配,另一方面严惩个别社会成员触犯法律铤而走险、谋取私利的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打破户籍身份、地域差别、男女性别等对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的限制和屏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正义突出表现在分配正义上,并且将正义原则注入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和保险等民生事业之中,避免正义命题被形式化、虚空化和抽象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没有安全,一切民生都无从谈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坚持源头治理,排查、化解、管控基层风险,不停地改进革新基层治理方式方法,做好点点滴滴的惠民小事,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将群众工作融入血脉和灵魂,将矛盾和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平安中国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应对百年变局和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的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举措。据统计,2021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黑暗恶势力性质组织案件195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1086起,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88万起,抓获嫌疑犯1.66万名;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4.1万余起,抓获违法嫌疑犯69万余名,打掉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3.9万个,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社会矛盾总量呈现稳中有降趋势,社会治安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形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满意度高达98.62%;国际社会也一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平安中国”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生态环境体现了民生的品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还是为了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重大社会问题进行治理,开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伟大实践,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更加重视将生态建设作为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建立国家公园5个,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洁净了,人民群众的民生品质更高了,成色更绿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项目编号:18ZDA012)的阶段性成果】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