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当前位置: 首页 > 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 > 行业动态

周宏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理念

时间:2024-05-19 来源:行业动态

  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了全面部署,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对我国迈上生态文明建设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生态文明思想最重要的包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制度体系,以ECO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等五方面。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在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破坏自然生态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对此,恩格斯指出:“我们别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咱们进行报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核。绿水青山是有价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生态环境的价值,又是随发展而变化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两者兼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因而开发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两者可以转化。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用集约、循环、可持续的方式做大“金山银山”,形成节约世界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模式,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空间。

  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宗旨精神。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意,也是民生;既可以增进群众福祉,也可以让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的提升,城镇和乡村居民需求在升级,不仅关注“吃饱穿暖”,还增加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更关注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等议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也是对人民群众生态产品需求日渐增长的积极回应。我们应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植树造林,既让当代人享受绿色福利,也能造福子孙后代,让后人“乘凉”。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为系统思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ECO,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山水一般代指自然生态,由山水林田湖等要素组成;山是水之源,水是生命之基,地是财富之母,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和谐、再生的状态,才能持续焕发生机活力。我们要统筹兼顾,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多措并举,统一管理国土空间用途,全地域、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系统功能和群众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相互依存,良性循环。

  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实施中央环保督察制度,深入推动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我们一定要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环境司法愈加深入,监督常态化,环境信息公开披露越来越及时完整,守法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公众参与越来越有序有效,环境治理迈入法治化轨道。

  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大国担当。习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人类胸怀,推动治国理政理念走向更高视野、更广时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国家主席习多次在国际场合宣称,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提供解决方案,成为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近几年,我国已经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与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39.6%、34.3%、27.7%。“大气十条”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打响碧水保卫战,重点解决集中饮用水水源地、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和排入江河湖海不达标水体的治理问题,大江大河干流水质显著改善,水变清已被公众感知。

  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成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河湖与湿地保护修复、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稳步实施。自然保护区面积逐步扩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得到一定效果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全国受保护的湿地面积增加,荒漠化和沙化状况连续三个监测周期实现面积“双缩减”;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51.4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4%。建立各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4300多个,“地变绿”成为抬头可见的现实。

  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逐步筑牢。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法规逐渐完备。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环境空气品质衡量准则等完成制修订,新环保法增加按日连续计罚等规定,“长出了牙齿”。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开始实施,对重要生态空间进行严格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颁布;河长制、湖长制以及“湾长制”相继推出,为每一条河、每一个湖、每个海湾明确生态“管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出台,以破解生态环境的“公地悲剧”。逐步的提升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意识不断加强。

  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行政手段覆盖了督企、督政;督企强化了督查巡查,督政包括环保督察、专项督察,以及约谈、限批、通报、挂牌督办等;执法活动应用了包括遥感、在线监控、大数据等技术方法。在督察进驻期间,共问责各级党政领导干部1.8万多人,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8万多个。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对甘肃约百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问责,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20多名厅局级干部。以儆效尤,不仅彰显了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意志,也使地方党政干部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地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多阶段、多领域、多类型生态环境问题交织,与人民群众新期待差距较大;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到了有条件、有能力实现也必须实现的窗口期。我们还有不少难关要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治理,将来难度更高、代价更大、后果也更重。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一定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的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推动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应以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为刚性要求,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以采暖期为重点时段,加大产业体系、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优化力度;坚持“车油路企”统筹,全方面开展清洁柴油车行动、清洁油品行动、清洁运输行动、清洁柴油机行动等攻坚行动,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明显降低PM2.5浓度,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督检查,基本消灭黑臭水体。推进环境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收集解决能力。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陆域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保护、港航污染治理。以改善长江水环境质量为中心,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环境治理改善。建立长效机制,向社会公布年度治理进展和水质改善情况,接受公众评议和监督,切实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明确的目的性治理污染农用地。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以需求为导向,以自然恢复为主,快速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土壤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城市,应规范、有序地开展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污染耕地集中分布的省份,须编制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方案,减少农药在粮食上的残留,以危害人体健康。实施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全过程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第三方评估,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利用生态沟渠、污水净化塘、地表径流集蓄池等设施,净化和处理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开展农膜回收利用,实现大田生产地膜“零增长”,减轻“白色污染”。推广大棚种养殖——废物进入沼气池——沼气用于照明——沼渣还田的“四位一体”农业发展模式,减轻养殖业的环境污染压力。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国土利用、城市建设、交通等方面,形成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尤其应当注重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推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廊道和黄金经济带。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快速推进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工作,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证可耕地、城乡边界和海洋岸线得到一定效果保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河流上下游、不一样的行业和不一样的区域间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状况信息,基于保护绩效进行考核。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要素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价和考核。保护和提升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ECO功能,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全面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通过几年努力,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应得到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环境风险得到一定效果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遏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方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污染防治攻坚战号角已经吹响。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应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打赢蓝天碧水宁静地绿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设计、原料、生产、采购、物流、回收利用等全流程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支持公司进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推动包装减量化、无害化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新动能。建设绿色工厂,促进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开展绿色评价和绿色制造工艺推广应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增强绿色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整合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认证,形成统一的绿色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有机产品供给,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发展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产金额的投入机制,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公共财政投入要向重点攻坚领域和重点地区倾斜,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发挥市场配置污染治理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有效聚集社会资本,带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排污权交易买卖平台建设,落实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鼓励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指标通过交易方式获得,且不得增加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下降。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低碳循环、治污减排、监测监控等核心环保技术工艺、成套产品、装备设备、材料药剂研发与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导技术和产品,推进形成第三方监测、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

  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完善环境执法和检查监督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推动地方落实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检查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的区域流域及整治情况,重点督察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保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责任追究等情况,并推动环境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把该管的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任务管好。

  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简约生活和低碳休闲模式,反对奢侈式消费、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小学、中学、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要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引导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12369”环保热线和环保微信举报平台,加强舆论监督,让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举报权、收益权等落到实处。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增强党政领导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污染攻坚战精神,确保做实事、求实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攻坚克难,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确保攻坚战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我们一定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打赢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人民,无愧历史。只要我们人人都能守土有责,咬定目标不放松,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文明新时代一定能早日到来,美丽中国也一定能如期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