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中国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有哪些关键点,又该如何解读?我们将带您一起通过专家的视角,仔细研读四中全会的11个关键词。今天的关键词是: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并且强调统筹城乡,关注城乡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我们该怎样理解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民生制度建设还要在哪几个方面加大力度?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明认为:
李明: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指出来,坚持完善同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在报告里提出七个方面,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针对这七方面,提出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在这七个方面都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与城市相比,农村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更突出,特别是在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方面,城乡之间差距更大。从我国的真实的情况来看,我们最需要帮助的人在农村,而农村真正贫困的是那些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体,这是真正的。
以教育为例,坚持和完善城乡统筹的民生保障制度,包括解决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9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主要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职业教育能力明显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显著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终身教育在这次公报里特别强调和凸显,把终身教育与高质量就业放在一起,是因为高质量的就业本身就包含了就业者与岗位如何匹配的问题。但是从农村角度来讲,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就业保障、农村劳动力素质,都和这种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从另外一个方面,病有所医,对农村的问题更大。据相关专家统计,我国目前农村村医不到100万人,相对于农村现在有人口而言,看病难并没有解决。
因此从本质上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归根结底就为了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所以我们该牢牢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基本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从而使得人民获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使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的充实、更有保障,也更可持续。
中国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有哪些关键点,又该如何解读?我们将带您一起通过专家的视角,仔细研读四中全会的11个关键词。今天的关键词是: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