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市环保工作将进一步贯彻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擎生态文明这一面旗帜,冲刺国家生态市,改善环境质量;狠抓污染减排和省运会环境质量保障两项重点,推进结构优化和促进绿色经济,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办好市河清水、空气净化和信访调处三件实事,全方面推进环境质量提高、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积极创新、完善实施排污权有偿取得及交易、环保网格化管理、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和公众参与四项制度,全面倡导、引领、践行生态文明。
1190:即100%确保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100%完成省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确保完成全市太湖水污染治理“十一五”目标,全市11个省级太湖考核断面确保9个稳定达标、力争10个达标,不达标断面年均值较2009年下降10%以上;3条入太湖河道水质指标年均值(按月均值计算)消除劣五类,竺山湖、滆湖水质有所改善。另外,在提升水、气环境质量的同时,加强环境噪声控制,为第17届省运会在常州顺利召开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1)加快进度全力冲刺。溧阳市力争6月底前通过国家工作考核,建成县级国家生态市;武进、金坛巩固完善生态市(区)建设成果;新北区深入推动全国环境优美镇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国家高新区加快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天宁、钟楼和戚区在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城郊接合部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加大力度;倒排进度巩固已达标指标,力争尚未达标指标尽快达标;争取上半年召开全市国家生态市建设冲刺动员大会,举全市之力进一步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推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确保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年内通过省级工作考核,早日争取国家环保部前来考核验收。
(2)逐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对所有农村饮用水源地实施整治,进一步排查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污染隐患,坚决取缔其中的排污口,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日常监测和巡查机制,定时进行109项水质指标全分析。健全不正常的情况报警和联动机制,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体系,加强长效管理,推进备用水源地建设。
(3)推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深入推动环境优美乡镇、优美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全市上半年要新增溧阳市别桥、新北区春江、孟河3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验收,实现全市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建设全覆盖,青龙、五星2个街道通过全国环境优美街道考核验收,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有突破,新增30个省级生态村和41个市级生态村。深入开展以“三清一绿”和“五化三有”为建设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着力在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方面打造亮点,鼓励群众举报身边的环保问题,加快察觉缺陷的整改落实,让群众参与生态市建设,彰显我市生态市建设遵循民本、改善民生、实现民愿的特色。
(4)认真编制规划计划。尽快组织编制市及有关辖市、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定生态文明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的创建目标。认真做好全市“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编制工作。
(1)进一步推进铁腕治污。完善实施环境监察全覆盖,进一步整合全市环保执法力量,以联动、互查、交叉检查等灵活方式,实现环境监察在时间、空间和要素上的全覆盖,并坚持做到暗访、抽查的常态化。加大对全市国控企业和国家、省、市挂牌督办企业的督管力度,严格追究环境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责任。加强完善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件)现场处置应急预案,继续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预防、应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开展五大环保专项行动铁腕治污:一是饮用水源地安全专项行动,确保我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二是省运会环境保障专项行动,围绕省运会和世博会,以民为本,开展“环保关系你我他、恳请市民来找差”活动,4月15日~10月31日,开展为期200天的环保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专项行动;三是涉铅企业环境整改治理专项行动,根据环保部、省政府和省厅的统一部署,全面排查涉铅污染物排放企业及周边区域环境隐患,严肃查处相关铅污染问题,有很大效果预防铅污染事件在我市发生;四是重点行业打造放心行业专项行动。全面完成纺织染整行业打造放心行业,精心组织并且开展污水处理厂打造放心行业活动,电镀行业环保放心行业打造工作总结提高;五是推进秸秆禁烧专项行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烟霾天气或秸秆抛河威胁饮用水源安全事件。逐渐完备我市放射源远程监控报警系统,力争将全市放射源使用单位全部纳入远程监控范围,组织并且开展辐射事故演练,加密检查频次,加强对金属熔炼企业废旧金属的放射性监测管理,及时收贮各类废旧放射源,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强化对固废的全过程监管,进一步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废旧家电安全拆解,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倾倒行为,积极扶持、推进污泥处置利用项目,巩固并提高全市四大主要污泥产生行业(污水厂、印染、电镀和化工)的规范化处置率,确保规范化处置率达90%以上,进一步推进全市机械、钢铁、造纸、食品等行业污泥的集中无害化处置。
(2)逐步优化服务发展。以创建“环保直通车”服务品牌为抓手,整合资源,再造流程,加快审办速度,提升服务效能。实施“五个一”新举措:即开辟一个绿色通道,提供重点项目一条龙服务,深入开展“大接访、大走访、大宣传、大督查”行动,完善一批制度和打造一支队伍。重点是强化环保队伍自身建设,深入开展“恪尽职守,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活动,制订落实作风建设年度工作方案,继续加大文明行业创建力度,做好新一轮文明行业的申报工作,创建一批文明窗口,打造一支为民务实的清廉队伍。
(1)狠抓污染减排。一是强化源头约束。按国家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八项原则”和“十不批”的要求,严格环保准入门槛。按全市24个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的要求,守住生态“红线”。对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不能按计划完成减排和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的乡镇(街道)、园区或单位,一律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严格执行国务院规划环评条例,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切实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扶持“两低一高”(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项目发展,支持企业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全市企业年内必须稳定达到国家太湖流域特别排放限值。对污染严重、经限期治理仍然超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吊销排污许可证,依法予以关停。继续推进污染企业搬迁整治和关停并转。开展新一轮化工、工业园区和集中区专项整治,深入推动印染、污水处理厂和重金属污染专项整治,逐个打造环境管理放心行业和园区。三是落实各类减排项目。做好全市大型污水处理厂减排后续项目,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中水回用等工程,提高治理设施运行效率;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严控电力、非电用煤量;按省要求及早开展氮氧化物、氨氮减排基数研究,加强项目储备,积极行动,启动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四是促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组织召开全市第二届环保产学研对接会,依托市环保技术超市和环保专家库等平台,拓宽与大院大所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推进环保产学研对接;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全市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利用常州国家级环保产业园被列入全省六大环保产业集聚区的机遇,扶持、促进园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制订全市中水回用规划,完成一批示范工程建设;及时协调、全程参与国家水专项课题,就地转化研究成果,为解决我市环境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组织召开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现场)会,进一步强化环保实用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好优惠补贴政策和技术服务,引导建设50个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全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的范围;金坛经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溧阳经发区、天宁经发区和戚墅堰经发区达到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要求,常州高新区、钟楼经发区、武进高新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环保部批复。
(2)保障省运会环境质量。以十七届省运会在我市召开为契机促进环境整改治理,推进全市环境质量的进一步好转,同时也保障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环境质量。
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一是狠抓太湖水污染防治。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积极地推进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整治和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系统建设,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大力削减农药、化肥使用量,建设环太湖有机农业圈2500亩;继续大力推进全市各类污水厂的建设、提标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等工作,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完成除磷脱氮改造任务;深入推动工业污染防治和节水减排工作;全面完成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全力抓好应急治理,提高捞藻效率并推进蓝藻综合利用;严格落实河道重点断面水质达标方案,按规划要求深入推动武进港等小流域综合整治,制订实施太湖一级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深入实施河湖生态清淤、湿地建设等工程。二是狠抓市河清水。强化对市河水环境的日常维护和监管。巩固提升52条河道水质,综合整治8条河道水环境,完成10条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恢复市区河道生态功能。9月底前确保比赛及住宿场馆周边31条河道水质全面达到不黑不臭,管理到位的目标。全面完成运河“1856”工程(10家重点排污企业封堵排污口、8家污水处理厂整治改造、50个小区、片区污水接管,600个餐馆、公厕、垃圾中转站污水接管),改善运河干流水质。保障运河、德胜河、藻江河、新孟河的清水通道功能。
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一是按整治方案完成全市13个大气污染投诉较集中区域的大气污染整治任务,重点突出龙虎塘等4个区域,对200家工业公司恶臭废气点源进行整治,对20家重污染企业实施限停产或驻厂监管,制订落实应急管理措施;龙虎塘、新闸地区已分别于2月、3月底前完成主要污染企业全面停产,牛塘、滨江地区于9月底前恶臭现象显著改善;9月底前,完成对比赛或住宿场馆有影响的120家企业的废气整治,建立完整巡测巡查机制。二是扩大“禁燃区” 覆盖范围到66平方公里,完成扩建范围内40台锅炉(共101.55吨/时)清洁能源改造和中心城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115台懒汉炉拆除;5月起围绕比赛场馆、休息场所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对“禁燃区”建设范围内逾期未完成改造的锅炉实施。三是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完善实施在用机动车的环保检测和环保标志管理,以及高污染机动车限行措施,研究制订黄标车淘汰计划,推进黄标公交车、客运车的淘汰更新;建设全市机动车检测监控数据平台,在主要交通路口建设机动车排气污染指标遥测装置;建立机动车路检常态化机制,5月起在主要道路、大型停车场开展路检,对路检超标车辆实施限期整改;6月底,在重点交通路口设立机动车特征污染物指数显示屏,并与局监控中心和交警指挥中心联网,以便疏导车辆,比赛期间引导未取得绿色排放标志的公交车、长途客运车和旅游车暂停运行或调整线路;按省要求启动加油站、储油库等油气回收工作。四是加强扬尘和秸秆焚烧污染防治。重点推进污水厂尾水用作道路清扫项目,对市区21个码头、堆场和露天仓库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建设工地扬尘污染监管,研究API指数与道路冲洗相挂钩的机制;进一步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力度,9月底前,在比赛场馆、休息场所及机场、高速公路、铁路、饮用水源地周边、沿线个乡镇街道全面建成秸秆污染防治达标区,全面落实秸秆禁烧宣传及巡查责任,严格奖惩,减少秸杆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五是完善市区空气质量评价预警与报告制度。尤其是在秸秆焚烧、沙尘等天气提高监测频次;开展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研究,提升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利用亲子鉴别判定技术加强对主要恶臭区域的气体监测。加强我市大气灰霾(含PM2.5、臭氧)、恶臭特征污染研究,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控制噪声。开展比赛场馆及下榻宾馆四周固定噪声源的巡查巡测,组织对周边噪声污染源的治理,加强市区建筑施工夜间噪声的管理控制,加强对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的管理,9月底前完成全市工业噪声源整治工作。
强化应急保障。在全市储备相关环境应急设备、药剂和物资,制订应急方案,比赛期间加密巡查,对比赛场馆、休息场所周边五公里范围加强监测预警,对产生恶臭气体的重点企业专人盯防,对发现的问题快速反应、及时解决。
(3)强化信访调处。综合治理做好环境信访调处工作,实现“三下降两上升”,即环境信访总量、越级信访、重复信访量下降和结案率、满意率上升。一是打造12369品牌。进一步细化环境信访工作流程,严格时限和要求,提升服务水平,提升12369信访举报受理中心窗口形象。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深化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完善环境信访工作定期通报和例会制度,继续实施好环保圆桌会议制度,健全源头排查和疑难信访挂牌督办机制,完善复杂信访部门联动和信息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实施环境信访等级预警和分级管理制度。三是开展“大接访”活动,加强特殊时期和敏感时段(“两会”、省运会、中高考期间和农渔业用水及夏秋收时节)环境信访工作,4月15日~10月31日,开展为期200天的“我为省运添和谐”环保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环境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结合民间环境诉讼的推进,探索给予群众环境法律引导和援助,着力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维护稳定和谐。
(1)完善环保目标责任制,充分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全市“科考”中完善落实环保相关指标,从政绩考核源头增强各级干部做好环保工作的内在动力;编制下发《全市环保在行动方案》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环保目标任务书,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认真实施环保月度点评制度,认真落实环保问责制,继续实施全市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调动各地各部门减排治污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展“大督查”行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联席会议、部门联动等制度,围绕生态市建设等工作开展联合督查,充分的发挥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相关职能;推进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吸引更加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环保领域。
(2)完善企业环保监督与服务制度,充分的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方面,深入推动企业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和远程自动监控,提高现场环境监管水平;进一步开展环境执法后督察,确保环保处罚落实和企业整改到位;完善实施企业环保行为公开化评定、污水处理设备等级评定、工业园区环保等级评定和绿色信贷、绿色外贸等制度,有效监督、预防环境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继续对重点企业派驻环保代表或派出监督员,办好各类针对性培训,做好现场指导,服务企业治污增效;继续指导、督促企业制订科学适用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并组织适时演练;落实各项环保优惠政策,扶持企业未来的发展环保产业或循环经济、促进产业产品升级;深入实施六大行业国控重点源及工业污水处理厂排污指标初始分配收费,推进排污权交易,建立企业自觉珍惜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充分的发挥基层主力作用。组织对乡镇、街道辖区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公司废水排放监察达标率、环境信访总量、秸秆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等6项环保指标的统计、考核,启动全市乡镇、街道环保问责制,调动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设生态文明。
(4)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充分的发挥群众主人作用。一是深入开展全社会环保宣传教育,尽快建立生态文明宣传网络体系,充分的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使生态文明建设家喻户晓;进一步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前、基础、高等教育和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等各个层面,培育参与环保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继续扶持环保民间机构健康发展,引导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建生态文明,增强参与环保的力量。三是组织并且开展“大宣传”行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
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精细化管理。把处理问题、完善制度贯穿始终,逐步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上的水准,提高局领导班子能力和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凝聚全系统力量,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二是加强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各级环保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环境监视测定、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等基础工作,定期组织并且开展监察、监测等技能比武,加快建设“数字环保”,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增强执法监管效能,促进廉洁勤政。三是加强环保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完善《廉政建设针对性措施》、《机关工作人员廉洁自律规定》等规章制度,构筑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实现制度管人、程序管事。四是加强效能监察。结合市“三合一”网络站点平台,借鉴“南通模式”,抓紧建立集应急指挥、环境监管和权力公开于一体的网络监察平台,实现网上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做到可查可控,随时掌握有关权力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和办结等信息。五是提升服务水平。从项目审批、监管到污染治理、信访调处等环保工作的全过程强化服务意识,以创新的制度和方法,完善落实环保“六个再”(环评市场再放开、审批权限再下放、审批时间再压缩、服务收费再降低、中介服务再规范和审批服务再优化)服务举措,做到细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技术上的支持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