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政治公开的渴求,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一样,归根结底都是民生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就应该看到在解决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之后,民众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大势所趋。要稳定,要和谐,就必须顺应这个形势,而不是逆向而行。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魏黎明近来,中东局势引发全球反应,社会和谐与稳定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议论纷纭。
扪心自问,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在改善,个人选择更多元,整个社会朝着富足和自由的方向在发展。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人心思稳,这是事实。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担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者一些“势力”的煽动和颠覆。一个人内心坚定,又如何能够轻易被别人左右?作为一个整体,如果我们人心思稳,又何惧少数人的煽动和颠覆?
因此,对于稳定,我们的目光主要还应向内。总是因我们的改革还不够彻底,我们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因此我们的稳定既来之不易,又仍须维护与稳固。而维护稳定的最好途径,仍然是继续深化改革、促进发展。
当前改革和发展的第一个任务,是持续改善民生。据本届全国政协会议报告,民生问题已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民生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
改革初期,民生问题首要的是解决民众的吃饭穿衣。目前,尽管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但这样的一个问题总体上已得到解决。然而,民生不单单是吃饱穿暖,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人总是要有更高的追求。譬如,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实现,等等。
归根结底,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总是在一直增长,而稳定则有赖于通过改革和发展来促进社会生产由落后走向先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系于这二者能否同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稳定的根本途径就是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满足民众一直增长的各种需求。
而如果单纯地为维护稳定而维护稳定,追求表面的稳定,势必将影响我们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
譬如,针对强拆事件中当事人的财产要求,一些部门动辄扣以危害公共利益的大帽子,将民众的一些合理合法要求视作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强行压制。这种做法表面看似维稳了,实则破坏了稳定。其结果,照顾的往往只是少数人的利益,而非公共利益。
又如,民众要求对公车、公款使用等情况的公开,一些部门总是推三阻四,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不办。不是办不了,而是切身利益所在,不愿公开。在一些地区,甚至会出现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做法,事实上自己就制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于政治公开的渴求,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一样,归根结底都是民生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就应该看到在解决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之后,民众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大势所趋。要稳定,要和谐,就必须顺应这个形势,而不是逆向而行。
此外,将社会和谐与稳定等同于没有冲突、没问题,也是不科学的。在改革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人或群体的利益被触动,总会有人或群体不满。无视这些不满将引发更大冲突,简单压制这些不满同样也不可取,甚至会人为地制造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冲突和不满,引导这些冲突和不满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事实告诉我们,社会越发展,各种利益冲突不是越少,而只可能是越多。
当前的问题是,法律途径上往往也纠结了许多不正当利益,以至于民众难以相信法律的独立与客观。有时即使法律做出了符合事实的判断,却仍未能消除当事人及社会舆论的情绪与焦虑。
这些都对我们的社会生产尤其是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解决好这样一些问题,满足好这些要求,才是和谐和稳定的正道。而我们能做的,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和发展,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惟其如此,才能迎来最稳固、最坚实的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