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落实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民生项目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为广大市民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我们也注意到,民生项目推进过程中引发不少新问题,广大市民期盼改进。
3月26日,金华日报《市民问政》栏目200期特别策划“带着市民回头看”第二期节目推出“这些民生短板有没有补齐”网络访谈,邀请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城市有机更新和房屋征收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和市民代表做客金报融媒体演播室,就我市民生短板如何对症下药疏堵点治痛点与市民进行在线交流。
一段时间过去,访谈现场提出的有关问题有无妥善解决?连日来,咱们进行了跟踪调查。
老旧小区住宅楼加装电梯事关千家万户,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据市建设部门不完全摸底,市区二环内6层及以下的无电梯既有住宅共有900多个小区、5700余栋房屋、11000余个单元。随着老龄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呼声逐年高涨。
从2017年开始实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以来,我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统筹同步推进加装电梯工作。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加装电梯33台。其中,市区常乐小区、柳湖花园、丹溪花园已有电梯加装,解决了居民们“爬梯”之苦。
快速、安静、高大上,这是4月14日下午,我们在市区丹溪花园体验12幢1单元电梯时的最直观感受。去年10月31日该电梯竣工交付,金华开发区首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启用。
“非常方便,抱二宝回家轻轻松松!”该单元6楼业主潘师傅说。潘师傅今年66岁,平日里帮助上班的儿子带小孩,说起加装电梯后的便利,潘师傅合不拢嘴,“我们单元装了电梯,好多人羡慕,别幢居民经常来参观,有的还从江北赶过来了解情况。”
潘师傅说,加装电梯后对生活便利不言而喻,但便利背后的故事也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如何消除1、2楼业主顾虑,在电梯安装过程中,加装位置遮挡了在兰溪街上店面房的采光……为实现住电梯房的梦想,邻里们互帮互助、相互理解支持,用他的话说便是“自己是幸运的,装电梯这事,有钱都不一定可以办成。”
潘师傅的话道出了我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推行存在的难点。根据《金华市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导意见(试行)》规定,加装电梯须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并签署协议,方可启动申请程序,经公示无异议后,核发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业内的人表示,业主意见统一难、资金筹集难、管线改迁难是当前加装电梯工作面临的三大难题。其中,业主意见难统一首当其冲。
“今年以来,向我们公司咨询老旧小区装电梯的明显多起来,手头上有十几个项目在接触,但仅局限于前期咨询,真正落地的少之又少,最大原因还是业主之间难以达成一致意见。”4月14日,正在市区和居小区1幢1单元检查“加梯”工作的浙江飞亚电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杨惠芳向我们透露,1、2楼业主意见是关键。1、2楼业主对电梯需求不大,加之加装电梯后担心影响采光,多数持反对意见。但她也坦言,低层业主担心采光、噪音等问题都能通过规划设计和技术方法减少影响,比如延长电梯走廊、加强隔音等,能不能装上电梯最终取决于邻里之间是不是相互支持。
此外,资金也是一大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经费主要从三个渠道筹措,一是提取住房公积金;二是政府给予不超过15万元/台的补助;三是业主自筹。根据真实的情况,每楼业主按比例收取费用,就和居小区1幢1单元来说,1、2楼不收取费用,3、4、5、6楼分别按总价10%、20%、30%、40%收取,电梯电费和后续维护费3~6楼业主平分。即便如此,按照市场总价50万~55万元计算,这笔开支对不少家庭来说,也是不小负担。
4月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浙江省城镇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阐明了“十四五”时期全省的城镇住房发展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等。其中也涉及市民关注的住宅加装电梯。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试点工作被列入今年我市民生实事,目标完成新加装电梯30台。
困难在眼前,我市加装电梯工作如何推进?金华开发区建设部门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加装电梯与居民息息相关,涉及切身利益,要出钱要出力。必须充分的发挥业主主体作用,加强住户间沟通交流。政府做好引导、宣传,加强保障,优化审批流程,帮助业主搭建沟通平台。
3月25日《市民问政》访谈现场提到,技能人才难招难留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阶段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市场上熟练工和技能人才少,另一方面,企业培养技能人才需要较高的时间和培训成本投入。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开展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深入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现代五金、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时尚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起的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技能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3月31日,我市举办2021年浙江金华——中西部重点地区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洽谈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劳动者的需求。
洽谈会期间,中西部重点地区的64所职技院校和我市200多家企业现场进行交流对接,并分三组到婺城区、金义新区、金华开发区考察对接,达成意向协议输送毕业生(实习生)近1.5万人。10家金华企业与10所技工院校签订实习就业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我们年年都会和中西部地区对接,深化劳务协作,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互通共享机制。今年的重点是搭建好校企对接合作平台,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这既能助力中西部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能拓宽我市企业培养、引进技能人才通道,加快学校人才教育培训和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步伐。”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我市企业已建立与院校的长期沟通联系机制,双方依据自己需求洽谈具体的合作内容,实现精准对接。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出台高技能人才“金领511”等系列政策,持续深化“新型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模式,在全市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省级公共实训基地5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7家,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近期,我市还将出台新时代金华工匠培育工程有关政策,加大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支持力度,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广大技能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走技能成才之路,力争“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人。如入选浙江大工匠、浙江杰出工匠、浙江工匠、浙年工匠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3万元、2万元支持。技工院校高级工班、技师学院技师班毕业生享受大专、本科学历同等待遇,在公务员录用、企业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执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和专业方面技术资格考试等方面与同等学历人员相同对待。
4月15日,在市区江南街道南苑社区,一群老年人组成的文艺团正在排练节目。
“目前,文艺团共有15支队伍,200多名老年人,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我们也会开展集体活动,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月月有活动,丰富老人的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社区工作人员说。
访谈现场,备受社区老年人关注的食堂关停问题,需江南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破解。江南街道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该项目目前仍在招投标阶段,月底将完成招投标工作。建成后,将为南苑社区等7个社区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日托全托、家庭支持、社会工作和康复辅助器具租赁6项服务功能。其中,街道区域性中心厨房将通过点餐和配送餐的方法减少相关成本,提供便利的就餐服务。
像江南街道这样的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020年底,我市已建成106家,覆盖率72%以上。今年还将建设42家,实现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15家已建成。
“2021年,我市连续第9年把养老服务列入政府民生实事重点推进。除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我市今年还将推进适老化改造、康养联合体试点等民生实事落实落细落地,努力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全市将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康养联合体建设试点、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等民生实事。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完成适老化改造实施对象排摸核对工作,1家康养联合体试点单位已确定进入试点建设阶段。
据了解,去年的适老化改造民生实事重点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5个方面功能,帮助681户生活困难老年人改善居家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今年的适老化改造将提质扩面,市本级适老化改造补助标准由省标准每户6000元提高至每户8000元,为2000户包括生活困难老年人在内的“三老”人员进行适老化改造,即1949年9月30日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低保低边家庭中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困难老年人中有意愿的80周岁以上自理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中失能和部分失能人员。
而50家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建设,将以民生保障基础服务与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为两大基本服务内容,确定办公场所、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督导培训4个方面的建设标准,引进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培育发展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为老年人等提供专业社工服务。
近年来,市区一些老旧小区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小区环境优化、服务功能提升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居住环境和功能品质。
但随着私家车数量一直增长,一些没有地下车位的老居住小区停车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因车位问题导致邻里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物业管理难度加大,一些小区因停车而挤占应急、消防通道,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
市民孔小明认为,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他建议,政府部门对没有地下车位的老居住小区做一次深入调研,对小区有限空间统筹协调,在各方都能接受的前提下,针对小区实际施划更多停车位。
将小区内每幢楼房前后及道路边的部分草坪、灌木丛,改建成常绿树下的停车位,或将改建的停车位铺装绿化,这样既不影响美观,又能增加停车位。对空间余地不大的小区,可鼓励企业和个人联合投资的方式,建造机械式立体车库,建成后有偿出售给小区内的有车户,或者通过几年的停车包月费收回成本,使投资者与小区业主都得益。
在现有政策下,进一步借助小区周边的停车场、单位停车位,合理规划利用时差,确保这些停车位晚间给周边小区居民停放。或在不影响车辆、行人的前提下,定时开放马路、人行道停车,缓解停车难问题。
市民何伟国也认为建设老旧小区立体停车设施很有必要。按照《关于全方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期末,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老旧小区的任务。他建议,我市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摸查老旧小区停车泊位缺口,充分挖掘可用空间,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立体停车设施的建设工作。
何伟国建议,要逐步摸清既有老旧小区停车需求底数,考虑老旧小区现状特征和周边条件,分类施策。利用小区内较宽的道路、小微地块、边角地、楼间空间等开辟新的立体停车泊位。同时向外通过整合周边资源,结合公园绿地设置公共的地下立体停车设施,错峰供老旧小区停车使用。
建立联动机制,组织有关部门成立针对老旧小区立体停车设施的联审机构,协调绿化管网、产权物权、投资主体等相关事宜。建立老旧小区改造立体停车设施的诉求通道和沟通平台,实现市民“车有所居”的美好愿景。